第(2/3)页 在理论物理学界的前沿研究领域中,对于一个难以预测的混沌系统,比较常见的做法便是扔一颗粒子进去探探路。通过对该粒子的观察,间接对该系统进行观察。 而装置中可控核聚变的关键燃料是氦3,不是氘也不是氚,氘与氚反应是要形成氦3的,氦3才是进行核聚变反应的,因此探测氦3才是真正关键。 再者氦3的原子直径足够小,原子核结构稳定,不但从概率意义上尽可能避免了难以区分的多原子碰撞,而且更易于从等离子体中穿过。 通过he3原子探针来观测氦3原子,就有着重大意义,以氦3原子的观测简介还窥探核聚变反应的情况。 “在这装置上设置一块巴掌大的靶材料,用来捕抓从原子枪发射的氦3粒子,就能通过记录发射周期内氦3与氚原子碰撞发出的电磁波信号,以及最终氦3撞击靶材时的携带能量、撞击角动量等等数据,间接分析高温压状态下等离子体携带的数据!”秦元清提出自己的想法,然后整理成文件,交给专业的团队进行研究和实验。 而这个团队,本身就是水木大学里面的,就已经是全国最为顶尖的,不管是实验器材的先进程度,还是研究人员,都是全国最顶尖的! 只有在实验中积累到足够的数据,秦元清才能根据大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,才能进一步的判断。 可控核聚变项目,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相关领域,还涉及到化学、数学等等,就是因为涉及到的学科够多的,导致整个项目动用的研究人员超过五万人。 每一项技术,或者是由一个团队进行,或者由多个团队配合进行,而每一项技术都有专门的技术负责人,这些技术负责人毫无疑问都是世界一流科学家,是华夏科学家中的精英。 也正是如此,秦元清才有把握,能够在4~5年内完成可控核聚变的实验室阶段的积累,宣告华夏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。 不然的话单靠他,想要搞出可控核聚变,起码需要二十年时间才有可能! 秦元清对于iter并不热衷,就是因为他并不看好iter,这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,想要建立第一个试验用的聚变反应堆,希望在2010年建成一个实验堆,实现1500兆瓦功率输出,而造价是100亿美元。可是从一开始,iter就充满着各种坎坷,特别是2000年的时候美利坚中途退出,更是让iter差点胎死腹中。直到2003年,随着能源危机加剧,各国又重视起来,特别是华夏宣布加入了iter计划,方才使得iter不至于胎死腹中,连带着美利坚也重返iter计划。 可是就算华夏这么一股强大力量,从2005年iter正式立项,造价从当初的100亿美元提升到120亿美元,可是原计划在2015年全面完成反应堆,可是iter计划不断延期,直到现在,依旧还未能成功。 在秦元清看来,可控核聚变技术,就得一个强大国家投入巨额资金,坚持不懈攻克难关,才能真正的视线。如果是一个多个国家参与的组织,人心不齐,各自有各自的利益,再加上没有一个有足够威望的科学家作为统筹,想要视线可控核聚变,简直是比登天还难! 到目前为止,像这种超级工程,从未出现过多国合作组织能够真正的建成的。 这也是秦元清力推可控核聚变项目,由华夏投入巨资、调集庞大人力物力来进行,就是因为如此!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