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开了年,就是元康十七年。 待到四月,草长莺飞,西征大军发起了反攻,骑兵深入草原,直逼戎狄王庭,斩杀无数,抓获汗妃王孙,第戎大汗仓皇奔逃。 六月月,戎狄派遣使臣和谈。 八月,谈判达成初步意向,戎狄向大周称臣。 除却部分军士常驻边关,大军班师回朝,历时近一年的战争告一段落。 此战,为西北边关带来了二十年和平。前提是,二十年内,草原上不会出现第二个新兴势力。 此战,同样为元康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。 是他继承皇位以来,真正意义上由他主导的,打的第一场灭国之战,并且胜了。 无形中,加大了皇权。 元康帝说的话,明显比以前更管用。 出征的将士,当然各有好处。 只不过…… 这一战将戎狄打怕,朝廷也付出了巨大代价。 历时近一年的战争,打仗开销将近两百万两。战后抚恤,奖赏,遣散,各项开销又是一百多万。 一场战争,花去三百多万两真金白银,还不计算牛羊马匹死亡,人口伤亡损失,辎重兵器铠甲这些后续需要补充的物资,总之这场战争在户部眼里是大亏特亏。 从戎狄得到的缴获,折算为银钱最多几十万两,根本不足以平账。 因为和谈,缴获的俘虏也都还给了戎狄。 总而言之……户部上下愁眉苦脸,今年注定是亏空的一年。 元康帝手中有矿,不怕亏空,几百万的亏空他还是能承受的。 随着大军班师回朝,吴王刘璞论功,据说论了个头功。说他负责大军辎重,处置得当,确保了大军后勤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。 吴王刘璞一时间名声大噪,朝中百官仿佛约定好了一样,山齐齐上本请陛下尽快立下储君。 吴王刘璞贤良谦逊,又是长子,堪为储君最佳人选。 元康帝不作声,任由朝臣们闹腾。 他越是不作声,朝臣们闹腾得越发厉害。 什么秋收赋税,都没空关心,所有人都盯着册立储君这件大事。不光是京官凑热闹,地方官员也纷纷上本请立吴王刘璞为储君。 “册立吴王为储君,此乃人心所向。请陛下下旨!” 一句“人心所向”彻底刺痛了元康帝。 西征大军立下不朽功劳,是他这个皇帝的指挥得当。当初,也是他力排众议要发兵攻打戎狄。 而今,大军班师回朝,无人为帝王歌功颂德,却人人都在称赞吴王刘璞如何如何贤良,如何如何堪当储君大任,还说人心所向。就连内阁某些人都在凑热闹。 气煞人也。 元康帝出离了愤怒,直接拂袖离去,将朝议半途而废。 众臣面面相觑,不知所措。 立储君,事关国本,是朝廷头等大事。陛下生的哪门子气? 总不能一直不立储君,更不能废长立幼。 过去,都说吴王没有德行,暂时不该请立储君。 如今,吴王攒下军功,有了德行,为什么陛下依旧一副不满的样子。 有人想不明白,有人却能想明白。 第(1/3)页